淺談「菩提心」(上)
節錄自:正法眼雜誌
  在一百慈悲與忿怒本尊的儀軌中,有一段皈依文如下:「願我依
止本質、真性與慈悲」,即是依止空性本質、清明本性以及無礙的慈
悲與心性;「願我依止常樂和無執」,這就是禪修體悟的三種特性;
最後是「願我依止果、法身、報身與化身。」

  因此,若我們能修持而且完成十萬次的皈依文與十萬次的大禮拜
,便能得到大利益及受勝妙樂。這種看似簡單的修行能使我們慢慢證
得佛果,也能使我們逐漸解脫輪迴之苦,此外,亦能使我們生生世世
受加持力而永離恐懼、險境和苦難。

  若皈依的修持和真諦能融入我們的體悟之心流中,自然我們會對
三寶及三根本生出信心,藉此信念,我們的修行便更容易自然地積聚
福德資糧。譬如,我們通常是拿花、香、酥油燈等八供作為供養之物
;但我們也可以用當下看到便起歡喜心的東西來供養三寶及三根本。
我們可以拿看起來很漂亮、聞起來很香、聽起來很悅耳等等的物品作
為供養之物。譬如,我們沿著道路散步,看到漂亮的花或高雅的房子
—任何賞心悅目的東西,我們可以當下觀想為供品,拿來供養三寶及
三根本。透過這種方法和行為,我們將能積聚大功德。

  因此,歷代噶居派祖師皆是從皈依開始修起。他們以皈依為一切
修行的根基,終究達到究竟皈依的了悟,即是依止自己法身、報身與
化身的究竟成就。

  依我們現在身為人類的情形來看,我們自覺總明絕頂,覺得自己
很自由自在,而且具有應付自己處境的能力。我們覺得自己可以隨心
所欲地做每件事;但若我們好好反省自己的處境,便會發覺自己的身
、心皆無自由可言,因為真正能控制我們處境的力量掌握在自己的業
力、障礙與習氣上。

  若我們身心已得解脫,便會感到常樂,絕不會沮喪,在我們心中
也不會存有任何不愉快的事。若我們身心已得解脫,便能保持現狀而
不變,即是我們會永遠青春不老。但事實上那都是不可能的,我們根
本無法控制這些東西。我們的生命隨著每一秒而逐漸老化,終究還是
要面臨死亡。

  我們對上師具足信心,而且深信三寶,然後衷誠地向他們祈請,
如此便能因三寶的慈悲加持力而減少我們的業障至最低程度。

  這就是皈依與發菩提心的真正意義,要想開悟就得往此方面去做
。我們所謂心中生起的菩提心是要以所有眾生為前提;而為一切眾生
著想的真正本質是慈悲,培養菩提心要循序漸進,我們必須從瞭解所
有眾生的實際處境著手,然後藉著禪修培養出菩提心,融入我們行徑
中,並且持之以恆。

  我們必需了解一點,那就是虛空之中遍滿眾生,數也數不盡。如
佛陀所言,每一眾生皆曾是另一眾生的父母,錯綜複雜。同時,也沒
有一個眾生不曾是另一眾生的父母。當某眾生為另一眾生的雙親時,
他們會關愛子女,就像今生中你關愛自己的子女一樣。這意思是說假
若某眾生曾在一世中身為人類,在那生中他的母親會懷他十個月,而
且不斷的擔憂他的生命,擔心他是否存活,是否健康,她會為他犧牲
以及忍受許多痛苦,以保存他的生命。一旦他生下來,父母還要照顧
他,以及為了他的幸福而忍受一切痛苦。每個眾生皆曾在我們過去累
世中如此地保護和關愛我們。

  我們舉例來說明輪迴再生的情形。

  「在佛陀住世時,他的一位已證阿羅漢果的弟子-迦旃延,有一
天出去托缽乞食,在路上遇到一個抱著小孩坐在路旁的婦人,她非常
小心地呵護那個孩童。這婦人正在吃魚,她也拿了一些魚肉餵小孩,
那時剛好有一隻大狗想從婦人手中奪走魚骨,她便呵斥那隻狗,把牠
踢走,不想給牠魚吃。由於迦旃延有神通,他能看到這些眾生的前世
,原來這條魚曾是婦人前世的父親,那隻被她踢打的狗是她的母規,
而她撫愛在懷中的嬰孩卻是她最大的敵人-一個過去不斷誹謗及辱罵
她的人,亦是過去曾和她爭吵打鬥的敵人。」

  一切眾生皆曾是某一眾生累世中的父母,亦曾在無始劫中關愛過
我們,如同我們今世的父母,而所有的眾生也因此而在六道輪迴中不
斷受無盡難熬的苦痛。輪迴事實上是個痛苦之海,因為無論是哪一道
的眾生都是一樣痛苦。就如地獄道的眾生,他們得忍受冷熱之苦;餓
鬼道的眾生得忍受飢渴之苦;畜生道的眾生得忍受為了食物與生存而
弱肉強食和被宰殺之苦;至於人類得忍受生、老、病,死四大苦(另
外還有八小苦或十六小苦);阿修羅道的眾生得忍受嫉妒與相繼爭戰
之苦;而天道眾生亦得忍受享盡天年和墮入下三道之苦。

  如果我們真的瞭解這些過去曾關愛過我們的眾生正受著無盡的煎
熬與痛苦,那麼我們心中就會生出這樣的念頭:「我應該如何去幫助
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?」如此,這便是發慈悲心的開始,然後我們要
如此祈請:「願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;願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。」快
樂之源是修持善行而得,痛苦之源是行惡事而來。因此,我們要瞭解
這種心念是要自動自發地生出,那就是願一切眾生皆能當下離苦得樂
,同時希望他們具足未來快樂之因,以及永離苦因,這也是慈悲心的
培養。

網頁恭製佛網(禪門出版社)www.buddhanet.com.tw
電子信箱:cm123@ms15.hinet.net
回首頁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