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戒功德與破戒過患

美佛慧訊 第七十期

持戒功德與破戒過患(一)

益西彭措堪布

 

走向解脫三乘根本戒概述(一)

前 言

《現觀莊嚴論》的註疏中說:「若有商人要做一筆生意,首先他會觀察做何種買賣,用何種方法才能盈利,同時也應清楚導致虧損的可能環節及防止的方法。」同理,一個欲求解脫的修行人必須守持戒律,且必須知道戒律學處、持戒的利益、破戒的過患及防範破戒的方法。因此,就像對如意寶的利益和毒藥的危害應廣為宣傳,使人們對如意寶產生歡喜、渴求之心,對毒藥產生戒慎恐懼之心一樣,我們對持戒的功德和破戒的過患也應廣為宣傳和學習。另外,初學者只看到一兩持戒利益和破戒過患的教證,無法在相續中產生很大的震憾,因此,本篇引用了眾多經續論典中的教證,來論述破根本戒的過患以及持淨戒的利益。

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礎出離心

. 出離心的重要性

  佛經指出不管出家僧眾或在家居士,受戒首先必需有出離心,就能否生起出離心而言,得到人身要比得到天人身還要可貴、稀有,因為在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中,只有欲界的眾生才能生起出離心,欲界又分三惡趣、人趣與欲界六天,三惡趣中的眾生或因所受的苦太猛厲,或過於愚痴,而產生不了出離心,欲界六天中的天人則因過於放逸,忙於享樂而不想發起出離心,人類有苦有樂,故才有產生出離心及受戒的可能。但也並非所有的人類都能如此,我們這個小世界中的人類分住在四大洲,北俱盧洲的人因遇不到佛法,沒人引導,故被排除在外,其餘三洲的人,即使生起出離心後,也需五根具足,且未造五無間罪、非為黃門等才有受戒的資格。由此可見,要學佛修行是多麼不容易!我們是經過這麼多層篩選後的幸運兒,故應深深珍惜這千載難逢的機遇。

從古至今,宗喀巴大師對戒律的弘揚影響巨大而廣泛。他在《三主要道論》中,解釋發出離心的理由時說:「無出離心無熄滅,希求有海樂方法,由欲有樂縛眾生,故先尋求出離心。」其意為,如無出離心,就不能熄滅煩惱與痛苦,也追求不到輪迴中的安樂,更不能獲得究竟解脫,正是對塵世的貪著而使眾生束縛在輪迴中,因此追求解脫必須要發起出離心。   法王在《勝利道歌》中也述說了以出離心為基礎受持淨戒的功德和破戒的過患:「一切勝生定圓樂,皆從依此而生故,破戒惡趣漂無垠,勿令自迷應取捨。」在《忠言心之明點》中說:「貪著現世無法緣,享受欲樂增貪心,利樂稱譽求不得,如夢買賣故捨棄。」

  其意為貪著今生的人,沒有修學佛法的緣分;追求五欲享受的人,只會無休止的增長他的貪心,人們都追求世間八法中的利樂稱譽,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,利樂稱譽越被追求就越加遠離,導致今生後世感受無量的痛苦,所以對今生的世事有如夢中的買賣一樣,應予捨棄。夢中買賣本不存在,醒後有理智的人怎麼還會去執著其盈虧呢現在世人對華衣美食、權貴、財富及邪淫等不但不加以制,反以為是時尚潮流,大多數人趨之若鶩,導致在生死輪迴大海中時浮時,永無出期。   我們修行人應反其道而行,依照聖者的教誨,切實認清世間法的過患,進而發起無偽的出離心,再受持淨戒,聞思修行,一步腳印地邁向涅槃聖城。

  有一部份人既想得到世間的圓滿,又想得到出世間的解脫,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,以這種發心,不要說今生,就是千年、萬年,甚至上億劫也不會有解脫的機會,因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兩個完全相連的法,凡夫妄想兩者兼得是萬難成功的,只有褔慧具足的聖者才能實現。就像六世達賴倉央措所教示的那樣──「世上難得雙全法,不負如來不負卿。」所以要做一個真正的三寶弟子,尤其是出家弟子,一定要常常觀照自己的相續,是否已經真正產生皈依心和出離心,是否對上師三寶生起了不退的信心,戒律是否清淨等等,希望各位有志出離解脫的學法人對此三思。

  如修學佛法的同時不放棄貪戀世間八法,如此下去,其相續中終產生邪見,喪失正知正見及對佛法的信心,此時就會出現許多違緣,破根本戒也在情理之中,今生後世都會感受劇烈的痛苦,以後無法得到暇滿而修學佛法,所以今生發起出離心,守持淨戒極為重要,這是後世安樂之因,應祈禱上師三寶加持守持淨戒、不遭受違緣

  現在我們已得到暇滿的人身,完全具足了修法的順緣,如果不趁此機會發出離心守持淨戒,設法調伏自相續的煩惱分別心,過了這一世到了中陰或後世時,就根本沒有機會得到解脫,到時後悔莫及。   從修法感受方面而言,依靠強烈的出離心而守持清淨戒律的人,因為了知輪迴中的萬法都是無常、無實,都是業障幻化所成,所以會自然斷除無始以來對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欲樂的貪求。華智仁波切的弟子烏金丹增仁波切(蓮師化身)曾說:「世間八法如雲,出離心如風,以強烈的出離心受持淨戒,就像狂風吹散雲霧一般,能自然摧壞對世間八法的染污執著和一切修行障礙。這時他僅僅依靠持戒的功德,在內心就已經感受到帝釋天一樣的安樂,他實際上已成了世界上地位最高、聲譽最廣、財富最多、最為幸福的人了,他因放棄了對一切的貪求,無勤地獲得了世人終日奔波而仍不能圓滿得到的東西。從長遠來看,帝釋天遠不及清淨持戒的修行人,因為帝釋天對輪迴沒有強烈的出離心,在褔報享盡後,還將墮入惡道中受苦,但依出離心而清淨持戒的人,卻會進而獲得出世的解脫安樂之果。

  如果沒有出離心,就不可能會有自始至終都全心全意皈依三寶的決心,得不到大士和中土的皈依戒,甚至只是一種盲從的行為而已。

  在家居士同樣也應對輪迴生起厭離心,對解脫生起希求心,就像去拉薩,無論是徒步的乞丐或乘坐飛機的富翁,都是朝向拉薩的目標前進,否則連別解脫戒的戒體都無法獲得。這樣學了幾年佛,其實都在稀糊裡糊塗中度過,得不到收獲,還怨天尤人,抱怨上師三寶不給加持。在智者看來,則是自己沒有如理如法修行,不按佛法所要求的方法去努力,甚至對上師三寶的皈依心與信心都未得堅定,這便是自己欺騙自己的結果。

  寂天菩薩曾說,世間最悲哀的莫過於自己損害自己。雖然一般人以為只有別人才會損害我,但正是因為自己生不起真正的出離心、菩提心及無法護持淨戒之故,才從無始至今一直流轉於輪迴中,受盡了無量痛苦的折磨。如此看來,損害自己的難道不正是自己嗎?如果能反省自己,找出缺點惡習,並勇於自我否定、自我改造,則自心逐漸澄淨而感受到佛陀、菩薩們大清淨、大光明的智慧境界。

反觀現在很多修行人,沒有強烈的出離心和受持清淨戒律的基礎,雖然看了不少書,依止許多上師,但在修證方面,甚至連些許功德也沒有生起,這並不是佛法沒有加持力,而是他們尚未在佛法的道路上邁出過一步。現在明白了教理,還不想生起出離心精進修持的人,在諸佛菩薩眼中,無疑是最可憐的人了。

二、起出離心的方法

  談到這裡,我們應該了解出離心是依靠什麼方法產生的。宗喀巴大師在《三主要道論》中說:「滿難得壽無常,修習能除此世欲,業果不虛輪迴苦,思維能除後世欲。」

一個修行人真正想要遣除對輪迴的貪執,就要修三乘共同的四個加行,即滿難得、壽命無常、因果不虛、輪迴痛苦,能經常修持這四加行,自然就生起對輪迴的強烈離心,進而對解脫生起猛厲的希求心。這樣就生起了出離心,也唯有如此,修法的功德才會很快顯現,無明的種子及習氣會很快清淨,就好像十方諸佛都在為他一人加持一樣,所以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這四加行,切莫以為是無關緊要而加以擱,否則就難以生起出離心。

  以強烈的出離心來守持戒律,這是佛法的根本學處,否則,甚至連三乘佛法的相似功德都無法生起。之所以稱「共同前行」,是因為無論小、大乘,顯宗、密乘都共同以此為基礎,只有修好共同前行,才能修好不共加行。修好不共加行後,才能進入修持正行的階段。所以我們一定要多觀察、多思維、多修持這個共同外前行,再加上多閱讀高僧傳記,使我們對輪迴世間八法產生不退的厭離心,這樣才能保證真正的出離心能夠順利生起。

  修加行對修大圓滿同樣有極大的幫助。也許有人會疑惑,這種基礎修法怎能對這麼高深了義的大圓滿修法產生幫助呢?緣起力確實是不可思議的,凡如理修行過的人,對此都會產生很深的體會。此共同外前行在藏地各個教派都極為強調,如格魯派的《菩提證道次第廣論》、舉派的《解脫莊嚴寶論》、薩迦派的《道果前行》、寧瑪派的《龍欽心髓前行》等論典都共同外前行的系統論述,並有具體的修法儀軌。

三、出離心生起之量

  具體出離心生起的量是怎樣的呢宗喀巴大師在《三主要道論》中確定出離心生起之量時說,修已於輪迴盛事,不生剎那之希望,晝夜唯求解脫心,起時是生出離心。也就是說,對輪迴的世間八法沒有絲毫希求心,時時刻刻只有追求解脫之念,這才是真正生起了出離心。

  現代的眾生煩惱日益深重,貪欲迅速增長,故法王如意寶的《勝利道歌》中,提及出離心生起之量時說:「於諸輪迴盛世富,不起慕之心念。」

  這是說,對世間八法的貪求已經淡薄,對解脫則產生了很強的希求心。宗喀巴大師針對當時弟子的根基意樂,故要求較高,而法王則針對現代眾生的根基,故要求較低。

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礎

  有人問:「大乘弟子已了知心佛眾生都無差別,因此是否不需要受持戒律?」關於這個疑問,士美仁波切在《佛子行三十七頌》中,已作出了明確的回答:「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豈可能,是故無存貪有心,護持淨戒佛子行。」

  也就是說,如果自身的戒律不清淨,想利益自己尚且不能,又怎能普渡眾生呢﹖小乘守持的是別解脫戒,沒有別解脫戒就生起小乘修法的功德,也不可能證得小乘羅漢果,這是不容罝疑的。大乘菩薩度化眾生的首要條件是護持包括小乘大乘的淨戒,若無別解脫戒的基礎,不可能遠離對世間八法的貪執,若無大乘的菩提心及菩薩戒的基礎,殊勝的大乘修法功德也如空中樓閣一樣,無從生起。

  作為無上密乘的金剛弟子,首先要調伏自相續的煩惱,之後才能安住在大圓滿本性中,或在出定時普度眾生,故應在別解脫戒和菩薩戒的基礎上再守護不共的三昧耶,才能如理得到加持而證悟成就。總之,從小乘至頂乘大圓滿的修法中,護持淨戒至為重要。

  有些人一方面以為小乘的修法很好,但另一方面卻又看不起,以為太低了。若修行人的相續中,沒以出離心和清淨的別解脫戒體為基礎,菩薩戒及三昧耶又從何談起只有在這個前提之下,才有可能步步地往上走,修學顯密大乘,受持菩薩戒和三昧耶,最後才會得究竟解脫。佛曾在《菩薩戒本經》中說:「若菩薩如是見,如是說言,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、不應受、不應學、菩薩何用聲聞法為。是名犯眾多犯,是名犯染污起。」

還有人認為小乘都是發心利己的,我們已學了大乘佛法,是否可以不守小乘的戒律

  這種看法有很大的侷限性。小乘行人在不殺生、不偷盜、妄語、不邪淫,對他人不發嗔心,口中宣他人過失、不損害他人等,守護自己這點和大乘菩薩無任何差別,也和佛陀沒有差別。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礎上,發菩提心守持菩薩戒,或密宗行人守持三昧耶,自己的三門不但不損害有情,還積極饒益眾生,如不殺生且放生,不偷盜且布施不嗔恨而忍辱等。運用戒律守持很好的佛弟子,其小乘戒律守持得更為出色。

  有人以為,自己學的是無上大圓滿,而非小乘或大乘顯宗,故縱破居士根本戒或出家根本戒,仍然可以調伏自相續的煩惱,仍然可以弘法利生,不會墮惡趣

  這種觀點並不如法,學密法的人破了小乘或大乘的根本戒,若不懺悔清淨,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勝出世間果位,更不可能即生成就無上佛果密乘的《文殊根本續》中明確指出:「佛說破戒人,修密不得成,不入涅槃城,城邊亦不至。」即修密破戒者,無法進入涅槃大城,相似的成就也無法得到。又說:「眾生若已破戒律,彼無機會趨善趣,不得轉生至善趣,殊勝安樂亦不得,何況佛轉之密乘,彼無修成之機會。」

  雖然小乘行人的發心是為了自己脫離輪迴而守護戒律,密乘行人則為普度一切眾生而受持戒律,兩者在發心上有很大的差別,但外在的行為取捨仍沒有差別。蓮花生大師曾說:「後世的修行人,行為要遵循小乘,應分別持守出家或在家的別解脫戒。」

  藏傳密宗各派的大德對小乘別解脫戒也特別推崇,寧瑪派的歷代傳承上師,如嘎饒多杰(喜金剛)、蓮花生大師、布瑪莫扎、全知無垢光尊者、麥彭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寶等也都未曾說過修學密乘的人,失壞大小根本戒後還能成就。在示現上,這些師大德不但守持非常清淨的三乘根本戒,甚至連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。修法者人人都必需守持清淨戒律,這一點和各自的能力、報沒有關係。沒有任何教證顯示破戒且未淨之人不墮惡趣。《普賢上師言教》中講過,一切上師無上的大悲心就是攝受弟子傳法灌頂,使弟子知道取捨的學處。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,死後不墮惡趣且往生佛國凈土,顯然這是不可能的。因果不會錯亂空耗,雖然上師三寶有大悲心,也無法改變此種人的命運。

  總之,別解脫戒是密乘和顯宗大小乘學人所應共同受持的戒律。乘法要都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對治煩惱的正法甘露,我們不能加取捨。大乘顯密弟子必須同時修學小乘法要,具備小乘的功德,而小乘修學人也最好能修菩提心進入大乘顯宗和密宗

傳法上師首需重戒

  任何一位傳授佛法的上師,無論他傳的是大小乘或密法,都需護持清淨的戒律,若破了最重要的根本戒,他已不能修成三乘佛法的殊勝果位,更無法成為一名具足法相的上師。

  戒律清淨的比丘(尼)才能給居士傳戒,《律本事》中還:「傳戒者必須為受戒者講解戒律學處,否則就像把利劍交給瘋子,瘋子四處砍人,徒增禍患。」

  對大乘來說,守持戒律及通達戒律學處,且有能力傳授菩薩戒的人,才有資格成為顯宗大乘的合格上師。在印度班智達旃陀羅閣彌(大乘唯識的主要弘揚者)所著的《菩薩戒二十頌》中:「從彼具有勝智力,具戒上師前受之。」

  即弟子應在嚴謹持戒(具戒)、精通戒律儀軌(勝智)並有能力傳戒(勝力)的具相上師前求受菩薩戒。

  在金剛乘而言,印度大成就者菩提密所著的《密宗道次論》中提出了金剛上師的法相,最重要的幾條是:具足三昧耶,通達灌頂等儀軌,通過修持上師的竅,已生起了修法的暖相等。

持戒清淨的標準

  法王如意寶在《教誨甘露明點》中說:「何為清淨持戒者,佛經論典所宣說,一切取捨守如眼濁時雖然極難得,小乘菩提金剛乘,各道成就之違緣根本墮罪與自續,常非並存為淨戒。」

  其大義是,能做到如經論中所宣說的,守護戒律的一切學處就如同守護自己的眼睛,在五濁惡末法時代中已非常稀有難得了,如果有人自相續中遠離了小乘、大乘及密乘的根本墮罪,那麼他就是五濁惡末法時代中,持戒清淨的人。

  在守持根本戒的基礎上,應盡力守持三乘戒律的支分戒,如此對自己而言,能增上功德、減少過失,對他人而言,一個人持戒清淨,別人見了,自然會生起恭敬心,使他們種下善根,從而使佛法在世間長盛不衰。

末法時代更應持戒

  末法時代持戒的人與客觀環境都不如當年尊在世時。當年修道氣氛濃厚,人的根基深厚,戒律清淨,現在修道氣氛淡薄,破戒障緣大增,眾生的根基也遠不如前,煩惱越來越盛,持戒的難度也越來越大。但現在如能盡力持清淨戒,所獲的功德也會遠遠超過從前正法時代。

  《等持王經》:「經恆沙數劫,無量諸佛前,供養諸幢幡,燈具飲食等。若於正法壞,佛教將滅時,日夜持戒,其福勝於彼。」

  其義為正法時代的人,在恆河沙數劫中,以種種上妙供品供養無量諸佛的功德固然很大,但尚不如末法時代修行人一日一夜持守一條戒的功德。

  另《大乘無量壽經》也說:「在婆世界五濁惡中精進修行,守持一日一夜的淨戒,比在極樂世界修行百年的功德還大。」

  因此我們不要因為處於末法時代而自怨自艾,應多思維末法時代持淨戒的利益,斷除疑惑,努力持戒。在這種惡劣情況下產生離心、出離心,精進持戒修學,其修持的進展速度也會很快。

戒律與修行

  有些人對證悟成就非常仰慕,尤其想在很快的時間內能夠證到大圓滿的境界,卻對戒律這些基礎法不感興趣,或認為在證悟後再守持清淨戒律也不遲,這種觀念顯然是顛倒了因果。法王在他的勝利道歌.天鼓妙中,強調了修法的前後次第,指出若欲證悟大圓滿,必須先有清淨的三昧耶,欲獲大乘出世之智慧,必先有清淨的菩薩戒。同樣的,若想得到小乘羅漢果,就必須先有清淨的小乘別解脫戒,這三者是以「後為因,前為果」。如果沒有清淨的戒律作保障,佛陀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一個也不會修成,就像一位司機,無論他的技術多麼嫻熟,首先他考慮的是安全,如果他違規駕駛,終將一失足成千古恨,前功盡棄!

  在末法時代,修行人毫無疑問地,會遇到形形色色內外密違緣和障礙,我們對此應作出怎樣的回應呢?佛在《般若波羅密多攝頌》中說:「在外境上我們應對上師生起不退信心,對六道眾生起無偽的悲心,虔誠皈依祈禱上師三寶,從內心堅固自已的誓願,並生起智慧。」只要具足這四種條件,無論是內外、密逆緣,都會自然消退。

  法王如意寶也曾在教言中這樣強調:末法時代只要具足以上四點,修法上的違緣就像天空的烏雲,被強風去,此修行人可圓滿得到上師三賓之加持,對輪迴中的眾生也永遠不生煩惱,不會捨棄。

  《般若十萬頌》 和《現觀莊嚴論》中都指出,善知識有兩種:一種是外在的,一種是內在的。外在的善知識就是三寶和三寶的總集──金剛上師、祈禱三寶和修上師瑜伽可獲得殊勝的加持,內在的善知識以堅定的信心極快生起證悟智慧,很快生起大乘菩提心和主要方便的大悲心,兩者雙運。有了智慧,修行就不會流轉輪迴,也不會產生違緣;若有悲心,就具足發菩提心的方便,就不會捨棄六道有情。這四種法要是佛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的總持,其餘的聞思修都是為增上這四個修法。修行者若具足了這四法,就像一個人有了雙眼和手足一樣便利,可以順利到達解脫城, 進而利益天下眾生。

  我們是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?應從內心觀察,若內心未曾真正皈依三寶,則不是三寶弟子,不是內道的修行人,當然也得不到三乘佛法的戒體。對修行人而言,精通三藏十二部經論的人當然值得讚嘆,但祈禱三寶與上師前的修法更為重要。因為這是從凡夫直到聖者菩薩,在外境上主要修持的兩個法門,尤其是末世剛強難調的眾生更要修上師瑜伽,上師為三寶總集,易獲加持,與三寶相應,在內心產生悲心與信心的功德。

  有些人去問活佛、堪布、瑜伽士,自己的修行怎樣?其實,我們修行程度的高低,只要觀察自己的相續(內心),貪嗔痴是不是很重,和以前比較有沒有明顯減少,對上師有否不退的信心和恭敬心,對眾生有沒有悲心、菩提心,有沒有經常說別人或金剛道友的過失,對治煩惱的力量是增強還是減弱了等等,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修行工夫。如全是違品出現,那無論依止了成就多大的上師,得到多高的灌頂、傳承,修多殊勝本尊法,都不能掩蓋自己修法的低劣。我們無論採取何種修法,都是以 調伏煩惱為中心,若煩惱反而增上燃,又怎好意思認為自己的修法水準不斷提高呢?

  有人驚奇人在天空飛翔,或入水不、入火不、四大無礙等的神跡,但要在水中暢,魚類也能做得到,小鳥也有能力在空中自由飛翔。在聖者的眼中,能在末法時代受持淨戒才是非常稀有的,這才是末法時代最大的神變。真正的神變在外境形象上,而在於調伏內心無始劫來的煩惱,獲得自在。

  「閉關」這兩字對大家很有吸引力,要知道,在閉關前,對自己所受的戒律學處必須了知,正知、正念必須具足,這樣才不致於在閉關過程中產生魔障與違緣。佛陀未允許修法一開始就可以去閉關,尤其制戒時未允許尼眾可以獨自在一個地方修行,這樣肯定會遇到違緣,易給他人造成障礙,真正有智慧想修法求解脫的女修行人,應依止真正的善知識,並在上師前猛厲祈禱,以勇猛離心思維輪迴過患,生起強烈之出離心。

  末法時代最容易使眾生脫離生死的,是大圓滿和淨土法門,但應認清並一再強調的是,對廣大的中下根人來說,修持這兩法門仍必需以守持清淨戒為基礎,並且不能排拒甚至誹謗其餘法門,若造下這在顯宗中最嚴重的謗法罪業,必須精進懺悔,否則往生與成就都與其無緣。佛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本來就是一脈相承,互相圓融的,各種教法也本屬一味一體,認為是抵觸相違的人,應冷靜深刻地反思自已對佛法是否有全面正確的認識,或帶有明顯的感情偏執。法王如意寶以他出世的聖者智慧,確定了弟子們以清淨戒律為基礎,今生精進修持大圓滿法門,同時結合淨土往生法門,臨終回向往生極樂世界。這樣依靠上師和大圓滿法的加持,輔以自己對上師和大圓滿日益堅固的信心,在今生就可獲得稀有難得的成就,不但來生在極樂世界品位很高,今生也可荷擔如來家業,大弘佛法,也就是永明延壽禪師所謂的「有有淨土,猶如戴角虎」。這並不是一種美好的設想,法王的很多弟子,以其廣泛的聞思智慧和內在修證的攝持在一生中廣佛法,圓寂後往生西方淨土,就已顯示了這種修行方法的功德。尤其,寧瑪派師蓮花生大師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授記法王如意寶亦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法王不但在平時宣說極樂世界的功德,並經常讓弟子們集體發願往生,尤其在每年秋天,專門主持「極樂大法會」,使學院以外千千萬萬的人,亦能沐浴在阿彌陀佛的清涼光輝。(下期續)

 

   在此強烈推甄別外道之法則」給佛弟子重要參考。

   佛網電子信箱:cm123@ms15.hinet.net
    回佛網首頁:http://www.buddhanet.com.tw/   佛網GB